近日,北京大學非盈利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發(fā)佈《關於呼籲善待運送捐贈物資的卡車司機,確保物資運力的建議書》,引發(fā)輿論關注。很多人突然意識到,在致敬戰(zhàn)“疫”英雄時,我們不約而同地將掌聲獻給一線醫(yī)護人員、基層幹部、公安幹警、志願者……卻忽略了運輸大動脈上默默“逆行”的卡車司機們。
這是一個在公共輿論場幾乎處於“隱身”狀態(tài)的群體。他們的工作性質特殊,與絕大多數(shù)人沒有直接交集,人們一般不會關注到他們存在;在媒體報道或網(wǎng)路熱搜中,我們很少瞧見他們的身影;疫情肆虐,我們拿到外地運來的口罩、果蔬等各種網(wǎng)購物品,也不會想到那些運貨的卡車司機……
然而,交通運輸部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月21日24時,全國公路運輸車輛共向湖北運送疫情防控及生活物資19.05萬噸,佔比將近一半。卡車是公路運輸主力軍,如果沒有他們夜以繼日地往湖北運物資,在採取嚴格管制措施後,基本生活都將受影響,更別提抗疫。
如果套用當前流行的句式,大家完全可以説“我們欠‘逆行’的卡車司機一個熱搜”。因為正是這個群體的默默付出、專業(yè)、敬業(yè),為疫情防控和救治病患贏得了時間,為遭受疫情影響的群眾帶去了便利,他們的故事值得擁有更高的“輿論能見度”,他們的名字值得被銘記。
除夕夜,江蘇昆山老于,背著妻子接個沒人願意接的急單。大年初一陪家人吃過早飯,偷偷地藏好身份證、駕駛證,跟妻子説:“出個門,很快就回來……”,直奔貨場運送緊急物資趕赴武漢。然後又加入不同的“志願者工作群”“司機工作群”,一直“漂”在外面輾轉運送各種防疫物資。“很快就回來”食言了,老于只好請社區(qū)幹部轉達對妻子、家人的歉意。
這樣毅然“逆行”的貨車司機很多。
河北滄州卡車司機丁先生,17小時奔襲1200多公里,只為儘快給火神山醫(yī)院建築工程運送建材;安徽淮南一位卡車司機,不僅往武漢運送防疫物資,還自費購買100箱淮南牛肉湯,贈給在武漢馳援的淮南醫(yī)療隊醫(yī)護人員;陜西小夥子趙濤,看到“發(fā)往火神山醫(yī)院的醫(yī)療物資”運輸需求,臘月二十八開始,已往武漢跑了三趟;有的貨運平臺自主成立“武漢愛心司機支援群”,免費為政府部門和醫(yī)療機構配送物資;有的卡車平臺,報名參加“逆行”的卡車司機數(shù)以千計……
一位卡車司機説,“家庭條件不是很好,拿不出什麼物資,我就有這個車,我一定要來盡一份心意”。這樣樸實的話語,正是一段時間以來包括卡車司機在內的社會各界傾盡所能、同舟共濟抗疫的真實寫照。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卡車司機也面臨的困難也被低估了。金錦萍總結了五個方面:因各地封路堵路造成“上路難”;因往終點疫情地區(qū)運輸物資而導致經(jīng)濟損失;回家之後被冷眼歧視;自身防護措施並不專業(yè),存在被感染的風險;普遍缺乏休整的地方,後勤方面亟待改善……
但就是這樣一個群體,時常都要遭遇不被理解的苦悶。比如,有人以運送抗疫物資為由拒付運費;再比如,有人對這些曾去疫情嚴重地區(qū)運送物資的卡車司機避之不及,甚至讓他們“過度隔離”——最近,有一位卡車司機在社交媒體反映,自己往武漢運送物資後備隔離了14天,又被縣政府要求再隔離7天……
其實,貨車司機主動免運費是良善義舉,並不能説明合規(guī)收費有什麼錯。何況,不少卡車司機原本就承受著較大的經(jīng)濟負擔。2018年《中國卡車司機調查報告No.1》顯示,83.7%的卡車購車款都不是司機的存款,向銀行貸款和向家人朋友借款的比例為72.2%;卡車司機以農村戶籍居多(79.1%),配偶也多為農村戶口(80.1%);近一半卡車司有兩個孩子,65.8%的卡車司機最大或唯一孩子年齡在15歲以下。
不理解和過度隔離,不僅耽誤卡車司機繼續(xù)運送抗疫物資,還會影響他們正常復工和生計,更會寒了他們的心。如果運送抗疫物資變成“吃力又不討好”,客觀上會變相打擊卡車司機參與抗疫的積極性。這種情況多了,必然影響應急物資和生活物資保障,對戰(zhàn)“疫”大局不利。
從某種程度上講,卡車司機也屬於“為眾人抱薪者”。我們不僅要讓他們上熱搜,還應該實實在在地解決他們面臨的困難。除了儘快疏通交通梗阻、加強卡車司機防護和提供後勤保障之外,有關方面不妨考慮,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給予參與抗疫的卡車司機適當?shù)难a償和獎勵。
首先,要嚴禁以防疫之名,拒付卡車司機運費;鼓勵相關機構對運送抗疫物資的卡車司機延期還貸;為卡車司機購買保險,甚至提供經(jīng)濟補貼。
其次,褒獎參與運輸抗疫物資的卡車司機;在一定範圍內,由地方相關部門為過了隔離期的卡車司機健康正名,消除歧視,嚴禁地方層層加碼,阻撓卡車司機返崗。
其實,我們還應關注更多在抗疫中容易被忽略的“逆行”者,比如快遞小哥、外賣員、醫(yī)院保潔、社工等,他們同樣在抗疫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相關部門要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激勵他們更好為抗疫出力。(張典標)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