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臺灣網
2018年07月10日 15:25:00A
兩地學子同臺演奏。(圖片來源:成都市臺辦)
臺灣網7月10日成都訊 當國學交織民樂、當臺北遇上成都、當臺灣學生牽手成都學生會迸發(fā)出什麼樣的火花?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故事?2018年7月5日至10日,來自臺北市中正中學師生一行60人,帶著笙、笛、揚琴、柳琴、二胡、琵琶等樂器到訪成都,通過聽國學知識講座、瞻詩聖故居、咏經典詩詞、看館藏文物、學演奏技藝、合辦音樂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開展中學生國學民樂交流,推展國學文化,演繹音樂藝術。
一、開場篇:品讀詩歌以弘揚傳統(tǒng)文化,品味國學以孕育人生操行
詩詞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感於物,發(fā)於心,動於情,吟之於口。成都是一座詩歌之城,自古詩人多入蜀,詩人不僅留下了大量吟咏成都的不朽詩作,其遺跡也成為今天成都的文旅勝地。同學們來到“詩聖”杜甫的“茅屋”,觀草堂遺跡,聽“秋高風怒號”,嘆“風雨不動安如山”,為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而激越軒昂。“杜甫兩度在成都居住,有200多首描寫成都的詩詞,《春夜喜雨》、《絕句》、《贈花卿》等等,都是耳熟能詳的詩句。”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同學們你一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我一首“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一首首經典詩句,信手拈來,吟詩感懷,在如此應景的地方更體現(xiàn)出詩中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懷。
一陣陣鏗鏘有力的吟誦聲從浣花溪公園的詩歌大道附近傳來,同學們正齊聲吟誦詩詞經典篇章。在詩意昂然的浣花溪公園,順著詩歌大道一路走去,由清推至先秦直至楚辭詩經,好像走進中國詩歌久遠的歷史裏,20多位歷代著名詩人的雕像栩栩如生,300多位著名詩人的生平介紹,展示著中國歷史上的詩歌典故,拉近同學們與中國古詩人的距離與親切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千古流傳的美文佳句,或在腳下的大理石上或在墻上鐫刻著,無處不在彰顯著中國詩詞文化的厚重。一路踏詩而來,穿越歷史時空,享受中國詩歌文化,讓同學們感到詩歌其實離我們很近,詩情詩意原本就圍繞在我們身邊。
英雄輩出話三國,武侯祠裏品國學。同學們來到武侯祠,穿越風雲變幻、撲朔迷離的三國歷史,憶當年劉備、諸葛亮等一代臣君並肩闖下江山,想今日古人雖離去卻可警世後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感悟的是寧靜、節(jié)儉、時間、度量的道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崇尚的是敬業(yè)精神;“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見證的是胸懷志略……歲月流逝,經典不變,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一幅幅感人的畫卷,訴説著歷經歲月沉澱、積累古人智慧的國學經典,它們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其蘊含的人生哲理,更是我們的人生箴言。“今天我的收穫頗多,了解了文化傳統(tǒng),豐富了知識,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同學們紛紛表達自己的感受。
滾滾長江東逝水淘盡英雄,給後世留下多少建築古柏、多少故事傳説,而你又知道多少呢?在武侯祠廣益堂,一場國學講座正在上演。武侯祠金牌講解員李志從三國時期的《廣陵散》講到國樂與國禮、國學,從《胡茄十八拍》講到音樂的力量與浩然之氣,從《誡子書》中的“忠”與“智”講到詩、書、禮、易、春秋和《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通過一個個故事和一句句問答,讓充滿歷史底蘊、國學意涵的人物與故事,走出書本,鮮活的來到同學們的眼前。“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今天很榮幸的在武侯祠參觀、聽課,知道忠孝廉恥,圓滿了我夙寐以求的心願。”
二、精彩篇:同奏華美樂章,共敘同胞情深
音樂是社會思想與藝術高度發(fā)展的歷史積澱,也是民族的象徵、友誼的橋梁、增進相互了解的共同語言。“去年臺北市中學民樂團音樂交流到了上海,今年我們來到成都,與青白江學校師生同臺獻藝,以音樂為媒,架起一座交流的橋梁,開啟一次交流的征程。”交流團團長郭昭嚴表示。7月9日晚,在古箏合奏《雪山春曉》等暖場表演中,“海峽兩岸情——成都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