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臺灣美食開到成都
香噴噴的三杯雞,色香
味俱全的臺式獅子
頭……最近幾年,成都街頭的臺灣美食店悄然興起。
在大慈寺路上,一家名為“眷村靚鍋”的臺式火鍋店,是最早來蓉的臺灣美食店之一。老闆李承益不僅希望給好吃的成都人介紹美味的臺灣火鍋,還在成都做生意的幾年裏愛上了這座城市,決定紮根這裡。
□程文雯 本報記者 吳曉鈴
A
從眷村走出的生意人
“眷村靚鍋”擠在一排KTV、藥店和報亭之間,乍看並不起眼,可推門而入,看到的是乾淨整潔的開放式廚房,以及墻上掛著的鄧麗君、齊秦、李宗盛等從臺灣眷村走出的名人照片。
李承益也是從臺灣眷村走出來的。這個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打過漁、滿世界跑過貿(mào)易,“我是臺灣第一個把茶葉賣到南非的,也是第一個把螃蟹在臺灣做成品牌的。”後來因為一家國外的網(wǎng)站把成都評為全球10大最有潛力的城市,就把他吸引到了成都。
剛開始,李承益還只是應朋友邀請,在成都幫忙開拓竹筍市場。然而到了成都才發(fā)現(xiàn),四川人最喜歡的是美食,“我的老本行是做餐飲,幹回老本行其實最適合我。”2009年夏天,他開始每天頂著烈日,騎著電瓶車在大街小巷轉(zhuǎn)悠找尋鋪面,最終在大慈寺路找到了合適的鋪面。
53歲的李承益雖然遠離家鄉(xiāng),可眷村始終是他記憶中留下最多快樂的地方。“村子裏的孩子都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小時候只要聽到有人喊哪家在包餃子了,所有小孩都會跑過去。一個人的媽媽就是所有人的媽媽,整個村子就像一家人。”
他曾經(jīng)在一家西餐廳打工時,碰到了一個同樣來自眷村的駐唱歌手。當他走過去主動和對方搭話時,這個背著吉他、不修邊幅的歌手告訴他叫李宗盛……
正是對眷村的難忘記憶,李承益特地在成都把“眷村”註冊成商標。他委託設(shè)計師朋友給店面作設(shè)計時,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溫馨、自然,還留出一面墻掛上眷村名人的照片。2009年12月28日,眷村靚鍋正式開門營業(yè)。
B
把家的感覺帶到成都
7月26日下午6點,氣溫高達33攝氏度,“眷村靚鍋”仍然顧客盈門。100多平方米的店裏沒有普通火鍋店的人聲鼎沸,也沒有撲面而來的滾滾熱浪,環(huán)境頗是宜人。李承益説,他做生意利潤最大化不是目標,“我更希望來這裡的顧客,能在店裏體會到家的感覺。”
李承益説,上世紀90年代,臺灣開始對老舊眷村進行拆除和改建。伴隨著村子的消失,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越來越淡薄,“但是我們這一代人,無論走到哪都希望能感受到人情味。”
不過,李承益在成都的創(chuàng)業(yè)並不順利。開業(yè)不久,碰上道路改造影響客流,整整虧了11個月。他的臺式火鍋店堅持只使用從臺灣運來的湯料,一些菜品也來自臺灣。對成都人來説,李承益的湯料口味偏淡。曾經(jīng)有客人到店裏吃飯,吃到一半一直抱怨湯裏沒放味精,不好吃。他只好解釋臺式火鍋都這樣,並主動提出免單。沒想到客人覺得不好意思,趕緊拒絕。更多的客人感受到了老闆的細心,“比如我們會根據(jù)客人建議準備可供自取的味精。”
李承益認為做服務業(yè)其實很簡單,“你就當客人是到你家做客,你一用心,客人自然能感覺到,自然就會朋友帶朋友過來。”
隨著生意好轉(zhuǎn),2010年,他乾脆把臺灣的火鍋店轉(zhuǎn)讓出去,把夫人接到成都和他一起打拼。
“眷村靚鍋”之後,李承益又陸續(xù)在成都開了眷村食堂和眷村火烤家族,經(jīng)營的都是臺灣美食。李承益説,像他這樣從臺北到成都做餐飲的臺灣人已經(jīng)越來越多,“我們都覺得這兩座城市其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既溫和又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