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網7月6日杭州訊 (記者 李傑)今天上午,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所所長、教授張文生在此間表示,目前,臺灣青少年對中國的政治認同呈現疏離化傾向。應從多方面著手增進臺灣青少年的中國認同:營造良好的兩岸交流交往的大環(huán)境,加強兩岸青少年在各方面的交流,促進兩岸青少年政治社會化過程的相互融合。
張文生指出,臺灣經過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的政治社會轉型,分離主義思潮氾濫,臺灣社會的所謂“臺灣主體意識”形成與得到強化,使臺灣青少年對中國的政治認同呈現疏離化傾向。
張文生指出,影響現階段臺灣青少年政治認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臺灣政治轉型改變了整體環(huán)境。張文生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後,臺灣政治轉型加速,各種政治勢力粉墨登場。個別政治人物和政治勢力出於自我的權力野心,假借自由化、民主化、本土化的外衣,在臺灣社會鼓吹“臺灣獨立”的政治目標。這個階段也是臺灣分離主義氾濫的時期,對成長中的這一代青少年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其次,“去中國化”的文化教育毒害下的結果。隨著政治轉型,臺灣社會呈現出多元化、本土化的傾向,“臺獨”思潮不斷氾濫。特別是2000年民進黨執(zhí)政以後,“臺獨”政治勢力把黑手伸向文化和教育領域,假借推行本土文化和本土教育之名,行“去中國化”的“文化臺獨”之實,在客觀上也給臺灣社會和臺灣青年學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
再次,臺灣媒體環(huán)境充斥著分裂主義言論。臺灣分裂主義思潮借助於社會開放、言論自由、文化多元的趨勢,不斷佔據臺灣媒體和輿論的空間,而這些大眾傳播媒體對臺灣民眾,尤其是青少年的毒害是不可低估的。加上臺灣當局的放任自流,臺灣政治文化的‘脫中國化’現象已經由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四散滲透。
最後,海量的網路資訊型塑了臺灣青少年的政治認同。張文生指出,臺灣青少年獲得的兩岸資訊大部分來自於網路,網路資訊有即時性、全面性的優(yōu)點,但是,海量的網路資訊也有盲目性、非過濾性的特點,它甚至無法排除虛假和有害資訊的傳播。可以説,網路既給臺灣青少年提供了便捷的海量資訊,也造成了一些不良的政治影響。
如何增進臺灣青少年的中國認同,張文生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是應當營造兩岸交流交往的大環(huán)境,消除臺灣民眾尤其是臺灣青少年的敵我意識;第二是分析影響臺灣青少年政治認同的關鍵因素,具有針對性地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和影響力;第三是加強兩岸青少年在各方面的交流,促進兩岸青少年政治社會化過程的相互融合。
由浙江大學臺灣研究所舉辦的青年與兩岸發(fā)展研討會6日在杭州市開,張文生教授是在會上發(fā)言時作如上表示的。
[責任編輯: 趙燕]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