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動輒數(shù)百上千元一罐的洋奶粉來説,新規(guī)中這種低代價的處罰是很難起到震懾作用的。
從5月1日起,我國施行《進出口乳品檢驗檢疫監(jiān)督管理辦法》(下稱“新規(guī)”),對進出口乳製品進行嚴格監(jiān)管。
“新規(guī)”能讓內地消費者放心,從而不去香港買奶粉嗎?
自2008年爆發(fā)的三聚氰胺事件之後,消費者幾乎對國産奶粉完全失去了信心。而國內市場上那些價格高昂的洋品牌就可靠嗎?僅今年2月以來,據(jù)媒體報道,就有美素麗兒、善臣、貝姬等奶粉被查出品質問題。再往前追溯,幾乎所有的洋奶粉都“淪陷”過。
據(jù)了解,洋奶粉為順利通過中國海關檢驗,必須按照中國國標而非其本國標準來組織生産。這本無可厚非,但要命的是,中國的有關國標已經落伍。
首先,以我國現(xiàn)行的《嬰兒配方食品標準》(GB10765-2010)為例,其依據(jù)是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頒布的嬰兒配方食品標準Codex Stan72-1981以及中國營養(yǎng)學會2000年編著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yǎng)素參考攝入量》。但是,在國際上Codex Stan72-1981已經被淘汰。CAC標準特別強調食品添加劑、污染物、衛(wèi)生等和消費者健康直接相關的項目,而我國在這方面的內容遠遠低於CAC標準且要求寬鬆。其次,我國對奶粉的檢測也存在漏洞。我國對奶粉檢測採取送檢和抽檢兩種方式。送檢是由奶粉企業(yè)將樣品送至相關機構檢測,原則上不針對個人;抽檢則是檢測機構隨機購買並檢測奶粉樣品,不收取奶粉企業(yè)的費用。實際銷售品與送檢樣品有無不同?消費者懷疑自己購買的奶粉有問題時,怎麼辦?抽檢也存在問題,一則容易讓乳品商産生僥倖心理;二則檢測機構與奶粉企業(yè)可能形成暗箱操作,即便檢測出問題也被內部消化。其三,監(jiān)管不力或者不作為也是重要癥結。國內的監(jiān)管走的往往是“發(fā)生事故—媒體曝光—監(jiān)管跟進—出臺新政”的亡羊補牢式路線。
顯然,在標準較松、執(zhí)法不嚴、監(jiān)管不力的三重背景下,洋奶粉造假違規(guī)、以次充好就變成了普遍現(xiàn)象,內地消費者也就不得不去香港等地購買放心奶粉。如果“新規(guī)”能較舊標準有質的飛躍,相關部門能夠嚴格監(jiān)管,那麼老百姓自然就不會捨近求遠了。
“新規(guī)”有亮點,比如增加了風險評估的準入機制、産品召回機制、外交確認機制。但也要看到,在歐盟等國家,監(jiān)管部門分工明確,奶粉在上架前要經過300多次類似生産藥品一樣的嚴格檢測。與之相比,我國的奶粉監(jiān)管差距很大。再從處罰力度上看,不管是在歐美國家還是香港等地,乳品監(jiān)管不但全程透明而且極其嚴格,一旦出現(xiàn)品質問題往往課以重罰。這方面新規(guī)增加了黑名單、吊銷許可證及追究刑事責任的條款,但日常處罰卻依循之前的做法,比如,“拒不改正的,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等。對動輒數(shù)百上千元一罐的洋奶粉來説,這種低代價的處罰是很難起到震懾作用的。
所幸的是,5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fā)佈《關於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加大了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懲治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新規(guī)”的不足。
“新規(guī)”能否真正讓內地居民去香港搶購奶粉成為歷史,依然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風焰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