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來,打車軟體成為人們出行叫車的“神器”。但是,頂著各地客運管理部門監(jiān)管壓力發(fā)展起來的打車軟體,也面臨著自身經營的困境。眼下,大部分打車軟體由於商業(yè)模式不明晰,基本都是靠“燒錢”在維持運營,只賺吆喝卻沒有效益。
打車軟體的盈利之路究竟在哪?
為搶市場,打車軟體企業(yè)拼命砸錢
近日,記者在報社登錄手機上的“嘀嘀打車”軟體,叫了一輛去往新街口的計程車,加價5元,5分鐘不到,一輛大件計程車公司的司機就搶單成功。司機王師傅説,他的手機上裝了嘀嘀打車、快的打車等幾個打車軟體。“接單成功有可能拿到打車軟體公司的10塊錢獎勵,再加上你加的5塊錢,等於多賺了一倍。”王師傅説,他身邊的計程車司機幾乎沒有不用打車軟體的,每個月能增收上千元。
嘀嘀打車的開發(fā)企業(yè)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説,手機打車行業(yè)還在起步階段,目前佔領市場份額是首要任務。“不管是司機還是乘客,我們都要想辦法讓他們用我們的軟體,我們不搶,其他企業(yè)也會搶。”負責人説。記者了解到,嘀嘀打車是對接單成功的計程車提供獎勵,“大黃蜂”是向成功接單的司機贈送話費,還有一些打車軟體是隨機抽取幸運乘客,提供免費坐車服務。
市場劇烈洗牌,短期難有效益
有數(shù)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快的打車、嘀嘀打車分別以41.8%、39.2%的比例佔據國內打車軟體市場累計用戶份額前兩名,已經在全國30多個城市上線運作。今年“十一”期間,快的打車還宣佈進軍香港市場。
但是,市場的繁榮卻難以掩蓋企業(yè)“虧本賺吆喝”的現(xiàn)實。來自滴滴、快的、大黃蜂3家公司數(shù)據顯示,在今年八九月,3家公司合計投入了上千萬元,預計全年投入將過億元。
快的打車負責人趙冬曾經對媒體表示,快的每個月凈支出幾百萬,但短期沒有停止補貼的打算,至少還要燒個半年一年,一兩年之內都沒有盈利的計劃。嘀嘀打車負責人也坦承,目前還看不清盈利模式,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誰先收錢誰先死。
然而,行業(yè)現(xiàn)實並不樂觀。從去年3月首款打車軟體上線後,各種打車軟體如雨後春筍般推出,最多時達到30多種。經過一年多的優(yōu)勝劣汰,目前市場上也只剩下快的打車、滴滴打車、大黃蜂打車等寥寥幾家。
融資支撐“燒錢”,盈利前途未卜
研究報告稱,中國每年打車有4000億元的生意,調度服務一年可能有40億元的市場“蛋糕”,這或許可以解釋瘋狂燒錢背後的巨大利潤誘惑。
嘀嘀打車、快的打車、大黃蜂等在內的多家公司能支撐下來,是因為它們都成功獲得了融資。其中,嘀嘀打車獲騰訊1500萬美元投資,快的打車獲阿里巴巴400萬美元。用融來的資金提供免費服務,開拓市場,佔領更多的市場份額,等消費者形成習慣後再行收費——這是大多數(shù)打車軟體企業(yè)的“算盤”。但是,由於目前打車軟體依然面臨政策監(jiān)管風險,被政府叫停或者“收編”的可能很大,這樣的盈利模式前途未卜。記者 劉蒙丹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