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聯(lián)名要求除名學術不端院士,乃是對學術尊嚴的捍衛(wèi),體現的是一種清理門戶的自覺。
王正敏學術不端事件正在發(fā)酵。自去年下半年被舉報論文抄襲,各方爭吵至今,未有定論。近日,央視記者採訪顯示,王正敏研發(fā)團隊核心成員證實,其自主研發(fā)的人工耳蝸係高比例仿製而成,國外技術成分高達65%。沸沸颺颺中,又傳出一個重磅消息,當初多名王正敏院士推薦人,聯(lián)名要求對其除名。
儘管中科院表示,對於涉及王正敏院士的相關調查目前正在進行中。顯然,中科院的院士坐不住了。四名寫聯(lián)名信的院士,在聯(lián)名信中列舉了王正敏涉嫌論文造假的內容,一是他將個人專著《耳顯微外科》中的大部分內容拆為14篇文章,分別放在他自己主編的《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上發(fā)表,這些屬於“假論文”。二是他把非研究性的一般性文章(43篇),冒充正式研究論文放入院士申報材料中。這樣的造假行為,對於學人來説是一種恥辱,對於同為院士的學人來説,同樣需有“恥感”。
參與寫聯(lián)名信的劉新垣院士説,選院士哪怕一篇論文有一點瑕疵都不行,同時,他承認是審查不嚴,當時推薦王正敏是錯誤的。從這樣的表達中,我們倒是多出一份欣慰和欣喜,讓我們看到學術界的苛嚴與恪守,有他們的存在學術就有前途。
院士聯(lián)名要求除名學術不端院士,這在正式調查結論還沒作出之前,耐人尋味。是恥感讓他們感覺到不能與這類人為伍,也是恥感推動他們有責任向院方提出訴求。這種精神乃是對學術尊嚴的捍衛(wèi),體現的是一種清理門戶的自覺。
任何一個行業(yè),學術界也好,其他行業(yè)也罷,都總是有害群之馬。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自覺,甚至對學術不端、道德敗壞者縱容、姑息,覺得沒什麼大不了。如果説一個人的墮落,只能説明他個人的淪陷,那麼在他的醜聞公之於眾後,他所在的群體失聲,上級主管部門睜只眼閉只眼,那就將是這個群體的淪陷,乃至整個行業(yè)的淪陷。
四名院士聯(lián)名要求更正“錯誤”,讓我們看到了可貴的學術自覺與知恥,和對學術尊嚴的捍衛(wèi)。這種捍衛(wèi),本身就是一種進步的力量,它會使那些包庇者無地自容。而在各方沉默時,它會推動事件向積極的方向轉化。知恥而後勇,做人如此,學術亦如此,一家一國何嘗不是如此?
本報特約評論員黃葉實
[責任編輯: 楊麗]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