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慈濟志工捐獻骨髓 (圖片來源:臺灣慈濟基金會網(wǎng)站)
到臺灣參加志工之旅之前,就對臺灣的志工文化有所耳聞,這次參訪的單位涵蓋面很廣,首先有像大安區(qū)公所這樣的公部門志工,還有像新故鄉(xiāng),新港文教基金會這樣的與政府合作的志工文化,以及像慈濟,佛光山這樣的民間義工團體,每個機構都有不同的運作模式和特點。
在參訪公部門志工時,一改平時我對醫(yī)院對政府機關的不佳觀感,通過義工的服務,和每個細節(jié)的精心佈置,使每一個到這裡來的人都感到十分溫馨。在參觀的過程中,我感覺到了義工和所有工作人員的善意和愛,使這裡成為了一個即使沒什麼事也願意來轉轉的地方。
另外一些志工團體,在政府和民眾間搭起橋梁。一些政府無力顧及,力所不及,或溝通有障礙的地方,這些慈善團體就會介入,做政府和民眾之間的潤滑劑。更重要的是動員起老百姓的積極性,不僅是救濟,幫助,甚至能夠進行社會創(chuàng)新,解決社會問題。這讓我充分感受到,臺灣民間社會已經(jīng)走向成熟、自力更生。
臺灣的志工文化中,有個非常強大的力量,就是民間的慈善團體,這之中較知名的就是慈濟基金會。説到慈濟,之前總是覺得佛教一般都是出世的,怎麼會還辦有教育機構、媒體機構?
來臺灣後,才真正體會到了臺灣“人間佛教”的特點,這裡的僧侶懷著“普濟眾生”的願望,積極參與各種公益活動,社會化程度與專業(yè)化程度都很高。與大陸的紅十字會失去人心的窘境相比,臺灣的慈濟則是把善款的去向都公開透明,在民間的信任度非常高。
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思考兩岸義工的區(qū)別:首先是技能的專業(yè)性。義工是一項“用生命影響生命”的工作,是有情懷的工作;但並不是只要有情懷就能做好這一行。相反,正因為公益這一行影響的是生命,是人心,就需要從業(yè)者有更強的責任感和更好的專業(yè)性。
在我看來,大陸在這方面做的事還有所不及。一方面,志願者大多非相關專業(yè)出身,缺少基本專業(yè)技能,趕鴨子上架,邊做邊學。另一方面,當志願者想學習的時候,並不能得到系統(tǒng)的指導。
其次是管理的專業(yè)性。大陸的公益機構大多草根,還掙紮在溫飽線上,活命是第一位的,可能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完善機構的管理,或者考慮科學的管理方式,説的直接點,就是草臺班子。
初創(chuàng)之時,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彼此之間目的單純,一心幹活,不計回報,領導者也不需要怎麼管理。但當團隊走得越來越遠,成員越來越多,成分越來越複雜,就不能只靠人情解決問題了。
有些朋友很好奇,為何在臺灣,大家普遍有那麼高的熱情去做義工?我想,除了社會上的文化倡導外,相對完善的福利待遇、公平開放、自力更生的社會環(huán)境,也促使人們願意抽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回饋社會。(文章來源:臺灣《旺報》 作者:曹楚/華中科技大學學生)
深圳市義工義賣救助地中海貧血兒童(圖片來源:深圳南山網(wǎng) )
[責任編輯:齊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