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長信宮燈、青銅太陽輪亮相大展“何以中國”
何尊、長信宮燈、青銅太陽輪亮相大展“何以中國”
涓滴源流匯聚文明長河
本報記者 柴雅欣
故宮開年有大展。由國家文物局指導,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lián)合29家博物館舉辦的“何以中國”展覽正在展出,何尊、長信宮燈、藏文《四部醫(yī)典》等130多件(套)珍貴文物齊聚故宮文華殿,展現(xiàn)中華文明的起源發(fā)展、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
展覽單元依水而定,聚焦中華文明長河的“源”“流”“匯”
從源頭出發(fā),一路奔流融匯,終成多元一體、連綿不絕、相容並蓄的浩蕩洪流……如果將中華文明比作水,文物便是水的沉積和創(chuàng)造。“何以中國”展覽設計依水而定,將文明的起源、傳承、發(fā)展連為一體,比為河水的“源”“流”“匯”。
中華文明始於涓微,“源”是文明起源時的點點光芒。在展覽第一單元“源”,三星堆青銅太陽輪豎于展櫃中,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
沉睡數(shù)千年,一醒驚天下。青銅太陽輪于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二號坑,因形狀酷似太陽而得名。“我們的祖先很早便對太陽産生了複雜的情感,而青銅太陽輪很可能就是這個情感的見證。”三星堆遺址考古工作站站長雷雨説,在三星堆新一輪考古發(fā)掘中,已經(jīng)在好幾個祭祀坑裏再次發(fā)現(xiàn)了青銅太陽輪、神樹、眼形器等與太陽崇拜有關的青銅器,另外還有很多青銅器上面飾有太陽紋,體現(xiàn)了古蜀人對於太陽、自然的敬畏和思考。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中華民族由多民族凝聚而成,血肉相連,唇齒相依。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共同書寫悠久歷史,創(chuàng)造燦爛文化。步入展覽第二單元“流”,民族與民族之間、本土與外部之間、人類與天地自然之間交流融合的痕跡處處可見。
狀如花樹,金枝搖曳,來自遼寧博物館的花樹狀金步搖可不只有美那麼簡單。它是魏晉十六國時期慕容鮮卑特有的一種冠飾,源於西亞,通過草原絲綢之路隨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傳入,流行于遼西地區(qū)。它的樣式不僅影響了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乃至東亞地區(qū),更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小口、小底、長鼓腹,波斯孔雀藍釉陶瓶的造型就像一顆豎立的橄欖,表面施有藍綠釉色,業(yè)界稱之為“孔雀藍釉”。經(jīng)考證,這種造型、釉色、紋路相結合的陶器是在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中,從古代波斯地區(qū)傳來的代表性器物。小小陶瓶,成為海上絲路、東西交融的文化使者。
長信宮燈“點燃”冬奧火種,何尊化身冬奧火種臺
先民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什麼?中國又為世界的發(fā)展貢獻了什麼?在展覽第三單元“匯”,一盞燈給出了它的答案。
“終於見到長信宮燈的真身了!”在北京從事平面設計工作的王先生告訴記者,這次展覽他最期待的展品正是出土自河北滿城的西漢長信宮燈。“長信宮燈不僅造型美,更有設計上的巧思,被譽為‘中華第一燈’,咱們冬奧會火種燈也是從這裡汲取了靈感。”
長信宮燈造型輕巧華麗,一位跪地執(zhí)燈的宮女,左手執(zhí)燈盤,燈盤中心有燈芯,右臂高高舉起,垂下的袖管成為燈罩;設計巧妙環(huán)保,宮女的袖管與身體連接形成煙道,當燈燭點燃時,煙灰順著袖管徐徐進入中空的身體,從而保持室內環(huán)境清潔。
“北京冬奧會火種燈創(chuàng)意源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長信宮燈,是希望借‘長信’之義,表達人們對光明和希望的追求和嚮往。”北京冬奧會火炬設計者李劍葉介紹,設計團隊在保留長信宮燈基本外形的基礎上,對火種燈進行了現(xiàn)代化處理,飛舞的紅色絲帶環(huán)繞在火種燈頂部,與火炬“飛揚”視覺上相統(tǒng)一,象徵著拼搏的奧運精神。
定源重器,宅茲中國。在一個獨設的展櫃內,一尊來自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何尊,揭開了“中國”的身世之謎。
何尊內底鑄有一百二十二字銘文,其中有這樣一句話: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銘文中的‘中國’,是目前所知‘中國’一詞最早的記載。”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副院長李岐介紹。
何尊的故事不止於此,它還是冬奧會火種臺的設計靈感來源。據(jù)了解,北京冬奧會儀式火種臺以“承天載物”為設計理念,採用尊的曲線造型,基座沉穩(wěn),象徵“地載萬物”。頂部舒展開闊,寓意著迎接純潔的奧林匹克火種;祥雲(yún)紋路由下而上漸化為雪花,象徵了“雙奧之城”的精神傳承;紅色絲帶飄逸飛舞、環(huán)繞向上,與火炬設計和諧統(tǒng)一;紅銀交映的色彩,象徵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科技與激情的融合。
一盞燈、一鼎尊、一束光,穿越千年時空,深邃浪漫的華夏文化光芒永恒,與奧林匹克精神完美契合,熊熊燃燒。
用現(xiàn)代表達方式激活文物生命力,感受中華文明源流之長、滋養(yǎng)之廣
“何以中國”展覽猶如窗口,斗室之內可觀中華乾坤之大、意蘊之遠;一如矩尺,俯仰之間可度文明源流之長、滋養(yǎng)之廣。“作為一次展現(xiàn)中華文明的展覽,我們在指導策展和大綱撰寫的過程中,緊緊聚焦‘何以中國’的主題,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副司長金瑞國説。
“這件展品的名字是‘白玉透雕龍鳳紋壁’,時間是戰(zhàn)國晚期至西漢早期,是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在展覽現(xiàn)場,記者遇到帶女兒前來觀展的于先生。
“前陣子看《國家寶藏》,得知會有這個展覽,正好孩子也放假了,就過來一起感受學習一下。”于先生説。
這場故宮開年大展,也是大型文博探索節(jié)目《國家寶藏·展演季》的文物特展。《國家寶藏·展演季》從節(jié)目前三季國寶的前世今生中汲取靈感,用舞劇、音樂劇、歌曲演唱、器樂演奏等多元的藝術形式為觀眾呈現(xiàn)了精彩的國寶故事。而這次展出的文物由各地博物館精心選取推薦,其中有多件文物是曾在《國家寶藏》往期節(jié)目中推介過的“文物明星”。
近年來,“文博熱”漸成氣候。從《如果國寶會説話》《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熱播,到《國寶檔案》《國家寶藏》等現(xiàn)象級電視節(jié)目季季火爆,再到故宮日曆等博物館文創(chuàng)産品熱賣、三星堆發(fā)掘掀起全民“考古熱”……文物宣傳方式創(chuàng)意頻出,講好文物故事的有益探索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持續(xù)綻放。
據(jù)了解,“何以中國”展覽將持續(xù)至5月4日。根據(jù)當前疫情防控形勢,按照預約、限流、錯峰原則,觀眾可通過故宮博物院網(wǎng)路售票網(wǎng)站和微信公眾號“故宮博物院觀眾服務”,使用二代身份證或護照資訊進行實名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