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mmmmm"><small id="mmmmm"></small></tr>
    • <noscript id="mmmmm"></noscript>
      <nav id="mmmmm"></nav>
    • <tr id="mmmmm"></tr>
      <nav id="mmmmm"><sup id="mmmmm"></sup></nav>

      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一夲道岛国无码不卡视频,日韩人妻无码bd,亚洲另类无码专区首页

      • 臺灣網(wǎng)移動版

        臺灣網(wǎng)移動版

      把長征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關(guān)注革命文物保護利用)

      2021-04-12 14:32:00
      來源: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
      字號

        核心閱讀

        江西于都是中央紅軍長征集結(jié)出發(fā)地。為了將長征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近年來,當(dāng)?shù)爻浞终{(diào)動社會各界保護革命文物的積極性,開展“紅色資源+”的多種嘗試,探索出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新路徑。

        “當(dāng)年在於都,男人們搭浮橋,女人們打草鞋……”在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的紅四軍駐地舊址,羅小龍正在為遊客講述于都的長征歷史。這間二井三廳的客家建築,如今是一家長征主題的博物館,由於都縣出資修繕,交給羅小龍打理,每年可以接待近萬名遊客。

        羅小龍是于都的收藏愛好者,對於都的紅色歷史如數(shù)家珍。不僅如此,他還發(fā)起成立了于都縣紅色收藏協(xié)會。

        紅色,是于都的底色。1934年10月,中央機關(guān)、中央軍委和中央紅軍主力8.6萬人集結(jié)于都,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于都先後有6.8萬人參加了紅軍,1.7萬于都子弟參加長征,留下姓名記載的烈士多達(dá)16356人,全縣共有革命舊址100處118個點。

        如何擦亮底色,讓紅色文化更好傳承?近年來,于都調(diào)動社會各界積極性,探索出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新路徑。

        一群守護人

        革命遺址煥發(fā)新活力

        禾豐鎮(zhèn)堯口村土圍組,4棟典型的客家風(fēng)格土樓煥然一新。

        65歲的村民尹善祥笑著迎上前來,推開門,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條紅軍標(biāo)語:“工農(nóng)勞苦群眾解放萬歲”“男女平權(quán),實行8小時工作制”……“當(dāng)初紅三軍團二師一個機槍連駐紮在這裡,戰(zhàn)士們就在屋內(nèi)屋外寫上各種標(biāo)語,鼓舞士氣,宣傳政策。”對於那段歷史,在奶奶的熏陶下,尹善祥也十分熟悉。

        “我家3代守護這裡,奶奶去世時囑咐父親和我,千萬要守好這些標(biāo)語。”尹善祥説,雖然自己現(xiàn)在不在老屋住,但每天都要來這裡看看。

        “在贛南,于都是紅色標(biāo)語的資源庫,留存標(biāo)語多達(dá)1720多條。”于都縣博物館陳列部主任謝稱英介紹,“標(biāo)語使用最簡單、最直接、最生動的語言,為我們研究那段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

        由於標(biāo)語大都用炭筆、毛筆等寫在農(nóng)村土房墻面,房子年久失修,標(biāo)語風(fēng)吹日曬,如何保護和維修成為當(dāng)務(wù)之急。“于都有許多像尹善祥這樣的自發(fā)守護人,政府的投入加上他們的參與,讓土樓和紅色標(biāo)語得以較好保存下來。”謝稱英説。

        2017年起,于都縣先後安排了紅色標(biāo)語普查和保護經(jīng)費1475.5萬元。未來,位於禾豐鎮(zhèn)的麻芫村紅三軍團二師五團團部舊址、土圍紅軍標(biāo)語、河生紅軍標(biāo)語3處舊址將連片建成紅軍標(biāo)語示範(fàn)區(qū),設(shè)立紅軍標(biāo)語集中展示館等。

        修繕好的遺址怎麼管理和維護?如何讓這些不可移動文物更鮮活?謝稱英認(rèn)為,還需要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

        將維修好的革命遺址交給尹善祥這樣的守護人使用管理,這是于都做出的嘗試。通過政府適當(dāng)補助,尹善祥既能繼續(xù)安心守護舊址,又能通過講解等工作獲取一定的收入。如今,于都已有近百位守護人。革命遺址在這些守護人的努力下,正煥發(fā)新生機。

        一個合唱團

        《長征組歌》唱響全國各地

        “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煉不怕難。”4月7日晚,在江西雩都長征學(xué)院南部校區(qū),長征源合唱團團員傾情演繹《長征組歌》,帶觀眾重溫那段崢嶸歲月,引來陣陣掌聲。

        “今年5月20日前,我們可以唱到500場。”于都縣政協(xié)副主席、長征源合唱團首任團長袁尚貴説。

        于都厚重的紅色基因,能不能有更加鮮活的傳承方式?2010年,時任于都縣文廣局局長的袁尚貴在縣裏指導(dǎo)下,牽頭成立了長征源合唱團,演唱的經(jīng)典曲目就是《長征組歌》。

        《長征組歌》是參加過長征的蕭華將軍創(chuàng)作的12首歌曲,作曲家將其中10首譜成了組歌,描繪了長征中的10個場景。“蕭華將軍就是我們贛南人,這是珍貴的紅色文化遺産。”袁尚貴説。

        沒有報酬、沒有排練場地,合唱團利用晚上的業(yè)餘時間,在河邊對著點點星光歌唱。

        成立之初,袁尚貴和團員們定下目標(biāo):爭取唱出於都,到鄰縣去做個彙報演出。2011年11月11日,這個目標(biāo)實現(xiàn)了,合唱團到信豐縣演出,團員們激動不已。自此,合唱團名氣越來越響,逐漸從於都唱到全省,從江西唱到全國。“現(xiàn)在,長征主要途經(jīng)地,我們的合唱團都去唱過。”袁尚貴自豪地説。

        11年來,團員們也將曾經(jīng)的興趣愛好變成了責(zé)任使命。“文物背後是紅色文化,圍繞著這個主軸,我們可以做的事情還有很多。讓歷史、文物、故事感染人、打動人,它們才能真正活起來。”于都縣博物館黨支部書記管冬梅説。

        一種新模式

        “紅色資源+”聚多方力量

        “大家好,我是城關(guān)小學(xué)的肖一博,我給大家講述的紅色故事是……”穿著淡藍(lán)色小軍裝,戴著紅星帽的小朋友肖一博站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紀(jì)念雕像前,用稚嫩的聲音誦讀著紅色家書,講述英烈故事。

        從2014年開始,每到寒暑假,于都縣博物館都會面向社會招收小紅星講解員,對孩子們開展紅色宣講培訓(xùn),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今已培養(yǎng)出130多名小講解員。“2018年招募小紅星講解員時,一次就有400多人報名,孩子和家長的參與熱情十分高漲。”管冬梅説。

        紅色文化的傳承必須植根于腳下的土地,調(diào)動社會各界的力量,營造全社會關(guān)注的氛圍。近年來,于都進行了“紅色資源+”的種種嘗試。

        “紅色資源+文藝”。于都邀請詞作家王曉嶺作詞、青年作曲家胡廷江作曲,創(chuàng)作《紅軍渡 長征源》,邀請詞作家鄒友開、作曲家李昕共同創(chuàng)作《永遠(yuǎn)的紅飄帶》,兩首歌曲廣為傳唱。

        “紅色資源+文學(xué)”。2015年以來,于都邀請20余名作家、詩人到長征舊址采風(fēng),創(chuàng)作了《于都河》等20余首長征題材的詩歌。目前,于都正在籌劃世界讀書日當(dāng)天的長征詩歌誦讀晚會,用詩歌激活紅色基因。

        去年國際博物館日當(dāng)天,于都縣邀請23個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站長、小紅星講解員、民間守護人等參加了一場名為“讓紅色文物活起來”的表彰活動。一位受表彰的志願者表示:“我們的付出很有意義,要為傳承于都紅色文化匯聚更強大的力量。”

        “‘守好紅色陣地,激活紅色基因’是我們的責(zé)任,我們要做得更好。”管冬梅説。


        《 人民日報 》( 2021年04月12日 11 版)
      [責(zé)任編輯:李丹]
      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
    • <tr id="mmmmm"><small id="mmmmm"></small></tr>
      • <noscript id="mmmmm"></noscript>
        <nav id="mmmmm"></nav>
      • <tr id="mmmmm"></tr>
        <nav id="mmmmm"><sup id="mmmmm"></sup></n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