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時報記者 王琪】俄裔美籍作家納博科夫也許想不到,他的傳世經典《洛麗塔》會在出版63年後引起中國網友的爭論。2018年的最後一週,作家蔣方舟在“蜻蜓FM”的電臺節(jié)目裏為聽眾講述並解讀《洛麗塔》。她認為,洛麗塔本質上是一個道德故事,納博科夫是要讓讀者看到一個戀童癖是如何為自己辯護的。蔣方舟的觀點迅速引發(fā)網友關於文學道德性的討論。
蔣方舟認為,90%的讀者沒能通過作者的考驗,多數(shù)人都被書中主角亨伯特的深情敘述所打動,開始理解同情他,從而忽略了他的罪惡,對他網開一面。蔣方舟表示,納博科夫寫洛麗塔,根本不是想讓我們理解一個戀童癖,理解人性的幽暗之處。相反,他是想讓我們警惕這個“變態(tài)”。
蔣方舟的解讀受到了不少網友的支援。“大多數(shù)惡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完全能自恰的邏輯體系,在這種情況下,洛麗塔的勇氣更顯得珍貴”。網友HI-Viviani的評論在粉絲裏很有代表性,獲得了很多點讚。另一名網友Boring Tuzi Lisa表示,“有時候為了追求所謂的美和獨特,人們會模糊善惡的標準”。
反對的聲音也並未缺席。網友Zei Guoyi認為,蔣方舟過度強調道德,使得文學的藝術性在她的話語裏被蔑視了。北京一家媒體則批評蔣方舟的解讀是窄化的和單薄的。文中稱,蔣方舟過度強調文學藝術的教化功能,純粹從“勸善懲惡”的角度去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往重裏説是對文學的冒犯。
“洛麗塔中的審美和道德的關係有著豐富的維度,蔣的解讀遠遠不能體現(xiàn)納博科夫的文學之思。”南京大學英美文學教授但漢松在微博上説。中國研究納博科夫的專家、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馬紅旗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納博科夫對亨伯特所代表的這種惡的譴責是小説創(chuàng)作的主題之一。對於文學的解讀從來都是帶有鮮明個人色彩的,而這也正是文學的魅力所在。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