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河南南陽12月19日電 題:文友追憶二月河 白河之畔挽“落霞”
中新社記者 董飛
“悲哉二月河中水,從此蒼茫不見君。”2018年12月15日淩晨,中國歷史小説家二月河病逝,其生前文友紛紛撰文追憶早年往事。當代知名小説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熊召政痛作長詩悼懷二月河。
二月河本名淩解放,1945年出生於山西昔陽,早年跟隨父母遷居河南南陽,後一直生活在南陽。20世紀末,二月河在南陽完成了其代表作《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這三部作品後被改編成電視劇,影響至今。
二月河在中學時代,癡迷于對小説《紅樓夢》的學問研究。因其熟讀中國清朝歷史,後在中國著名紅學家馮其庸的鼓勵下,走上了小説創(chuàng)作之路。
“當時,南陽市圖書館有一套全國少見的清史稿,堅定了他寫小説的信念。當時條件太差,二月河先生住一間小房子,鍋碗瓢勺都在床頭放著,各種參考書籍沒地方放,堆床底下,他經(jīng)常鑽進床底下找資料。”近日,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劉先琴在追憶二月河的文中寫道,“先生當年寫作非常辛苦,《康熙大帝》第一卷寫完,他頭頂就有了斑禿。被調(diào)到市文聯(lián)後,環(huán)境才變得寬鬆些。”
“其實,早在剛完成《乾隆皇帝》的創(chuàng)作時,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已困擾著二月河,使他無法繼續(xù)從事繁重的長篇小説創(chuàng)作。計劃中的同治中興四大名臣的寫作始終未能進行。”河南文學院院長何弘追憶稱,“此後,他開始了自己的“五個一工程”:寫一幅字、畫一幅畫、作一篇文、吟一首詩、走一段路。字是毛筆字,不臨帖、不講章法、自由揮灑、彰顯性情;畫是水墨畫,多是畫些瓜果花鳥,不求形準,要有文人氣質(zhì);文是千字文,身邊事物隨手拈來,自由興發(fā),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那些散文隨筆;詩是中國舊體詩詞;走路就是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散步。”
二月河作品在近三十年來影響深遠,由他小説所掀起的影視劇影響至今仍綿延不絕,其影響早已超出文學界。
12月19日,二月河追悼會在南陽舉行,千余名社會各界人士前往送別。
“宛城”南陽時下已是寒冬時節(jié),傍晚的落霞漫天。二月河曾居住數(shù)十載的的小院蕭瑟又空落,唯有其往日散步的白河水流不止。(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