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jì)念“胸有成竹”的主人公誕辰1000週年,古代墨竹代表作集結(jié)浙博
先來回答一個問題——成語“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誰?
“胸有成竹”出自蘇東坡名作《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説的是畫家文同畫竹的故事,文同,字與可。
自西元1018年至今,文同誕生1000週年。為紀(jì)念這位畫竹高人,去年起,浙江省博物館一直在籌備一場大展,關(guān)鍵詞便是“竹”。
在中國人的墨竹史上,北宋的文同和蘇軾,這兩個名字最有分量。他們開文人寫意墨竹之先河,讓寫竹成為一件寄託高潔性情的雅事。後世畫家凡寫墨竹,無不受影響。
10月27日至11月25日,浙博將在西湖文化廣場武林館區(qū)舉辦“千載清風(fēng)——古代墨竹名跡展”,聚元明清三代墨竹名跡38件(組)于一堂,展品來自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天津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等多家重要文博機(jī)構(gòu),件件皆是墨竹史上的代表之作。
中華竹韻,傳誦神往的名家名跡
著名藝術(shù)史家、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教授范景中曾以七年心血寫就《中華竹韻》,全篇只有一個主角——竹,圍繞它的則是數(shù)千年浩蕩的歷史與説不完的名人佳作。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們對竹的喜歡,體現(xiàn)在文人墨客的詩詞書畫中,也體現(xiàn)在最日常的細(xì)節(jié)裏。很多人可能還記得,小時候執(zhí)筆畫畫,第一次蘸墨,最先繪下的便是水墨的竹葉、蘭葉。薄薄宣紙上,中華文化中最悠遠(yuǎn)深長的意韻,以最簡淡的黑白二色,最信手拈來的形式,承傳至今。
從這一點(diǎn)上而言,“千載清風(fēng)——古代墨竹名跡展”無疑是一個“教科書”級的大展。
那些被傳誦千百年的名家們,攜他們的名跡,集聚杭州,靜待開展。這其中有大量墨竹史上的名跡。
如宋蘇軾(傳)、文同(傳)等《六君子圖卷》,元李衎《雙鉤竹圖軸》,元趙孟頫《蘭石圖軸》,元柯九思《清閟閣墨竹圖軸》,元倪瓚《琪樹秋風(fēng)圖軸》,明王紱《喬柯竹石圖軸》,明夏昶《戛玉秋聲圖軸》,明文徵明《墨竹圖卷》,明陳淳《蘭竹石圖軸》,明徐渭《竹石圖軸》,清朱耷《芭蕉竹石圖軸》,清惲壽平《山水花卉冊》(選頁),清石濤《詩畫合璧卷》,清金農(nóng)《墨竹圖軸》,清鄭燮《倣文同竹石圖軸》等等。
撇開案頭的畫法指南,珍惜這短暫的一個月,去展廳親近那些雋永的真跡吧。
文同蘇軾,墨竹要從這對摯友説起
作為文人墨竹的先行者,文同將“墨竹”比作“墨君”,更以竹為其室命名。
可惜的是,文同的墨竹作品,早在元代便已鮮見,且真?zhèn)坞y辨。歷經(jīng)近千年,今天公認(rèn)為他真跡的是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墨竹圖》(本次展出複製品)。
文同在墨竹史上的影響力,和蘇軾的讚頌推動關(guān)係很大。文同,是蘇軾的摯友。曾有學(xué)者談及:“蘇軾的墨竹得益於文同,但文同的墨竹亦離不開蘇軾的褒揚(yáng)。”蘇軾在推廣文同墨竹的同時,更是傳播了自己的思想。
此次展出的天津博物館藏宋拓《西樓蘇帖》中,能找到不少與文同有關(guān)的記述——這套宋刻宋拓,與原跡相差無幾,全三十卷,目前僅見六冊。所幸的是,其中包含了文同、蘇軾二人關(guān)於墨竹認(rèn)識與體會的《與可畫竹讚》《凈因院文與可墨竹枯木記》《文與可字説》《祭文與可文二首此前一首》等文,是研究二人“竹論”極為珍貴的資料。在蘇軾看來,文同其人,除了畫竹的傳神,可貴之處更在於其品性德行所展現(xiàn)出的人格魅力。
展覽中也能看到傳為這對摯友、兩位“竹癡”的唯一“合作”作品——《六君子圖》卷。
上海博物館藏這卷《六君子圖》作者跨越北宋至清代,包含六位畫家手跡。有傳為文同所畫的倒垂竹一截,署款“與可”;也有蘇軾所作《枯木竹石圖》,怪石坡地上,伸展一枝古木,枝幹虬曲,樹葉脫盡,坡石上雜生細(xì)小叢竹。整卷由吳昌碩篆書題跋,翁方綱並序,見證了文、蘇風(fēng)骨的歷代傳承。
竹之精髓,盡在歷代名家筆下
蘇軾、文同之後,畫竹能手輩出。
在元代畫史中繞不開的趙孟頫,他提倡“書畫同源”,著力在畫竹中表現(xiàn)書法的筆意之美。上海博物館藏趙孟頫《蘭石圖》軸、故宮博物院藏元柯九思《清閟閣墨竹圖軸》,便是“以書入畫”的實(shí)例。
元時文人畫大興,墨竹在其中愈發(fā)佔(zhàn)有顯赫地位——高克恭、李衎、吳鎮(zhèn)、倪瓚、顧安、王蒙……都是個中高手。
尤其李衎,他筆下的竹子面目多樣:有幾竿玉立的纖竹,也有與高梧怪石相配而立的。本次展出的故宮博物院《雙鉤竹圖軸》為設(shè)色雙鉤的畫法。
倪瓚筆下的墨竹則古淡天真、畫法疏簡,此次展出上海博物館藏倪瓚《琪樹秋風(fēng)圖》,畫的便是他最愛的太湖一帶山水——琪樹兩棵,修竹若干,依石而生。
到了明代,有一對非常出名的墨竹師徒——王紱,被視作是明代墨竹的“開山手”第一人;夏昶,是王紱徒弟,有“夏卿一個竹,西涼十錠金”之稱。現(xiàn)場,你可以親眼看到故宮博物院藏王紱《墨竹圖軸》和上海博物館藏夏昶《戛玉秋聲圖軸》。
隨著墨竹畫法的普及,有越來越多畫竹之人涌現(xiàn):陳芹、姚綬、文徵明、朱端、陳洪綬、惲壽平……這是文蘇一脈最正統(tǒng)的傳承者;而明代陳淳、徐渭,清代八大山人、石濤、金農(nóng)、鄭燮這樣的縱逸之筆,則為文人寫意墨竹注入了新鮮血液,“墨君”也承載了更多的意象和更高的情志。
此次浙博呈現(xiàn)的展覽也著力體現(xiàn)一脈相承:第一部分“比德于竹”、第二部分“正脈相承”、第三部分為“高呼與可”。
10月29日,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qū)三樓書畫廳還將舉行“紀(jì)念文同誕生一千週年”學(xué)術(shù)研討會,屆時將有眾多專家學(xué)者出席。
林梢青
[責(zé)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