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北京3月7日電 題:《如夢之夢》主演譚卓:我知道如何煽情,但我選擇克制
作者 董婧佳
“如夢結(jié)束了,但我們都在這個夢中不願醒來。”
由賴聲川創(chuàng)作執(zhí)導的大型話劇《如夢之夢》五週年巡演上海站3月4日晚落下帷幕。劇中女主角顧香蘭青年時期的扮演者譚卓還在回味這一場“夢”。
整部劇長達8小時,加上演出前4個小時的化粧準備時間,接連一週下來,是對精力、體力甚至意志力的巨大考驗。“今年上海的演出我覺得是我們有史以來最棒的一次,我也離心中的顧香蘭更近了一步……”稍事休整,十天后,她又將飛往深圳,開啟下一站巡演。
“戲劇裏面是有小秘密的”
從2013年第一次舉辦亞太巡演至今,大陸版《如夢之夢》已跨入第6個年頭。
“我一直在探索顧香蘭這個人物。如果説第一年我在努力成為顧香蘭,甚至一度被這個角色吞噬掉了,那麼直到第三年才走上正軌,第四年逐漸穩(wěn)定,第五年開始錦上添花。”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名妓顧香蘭,離二十一世紀的東北“女文青”譚卓實在太遙遠了。她説,5年的演繹既是一個解放天性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斷靠近、不斷挖掘、“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
在剛結(jié)束的上海巡演中,譚卓在表演中悄悄做了一些細節(jié)調(diào)整。
“我加了兩個道具,一個三十年代的德國打火機,一個二十年代的歐洲煙盒,都是很藝術化的古董。”譚卓説,她一直在捉摸怎麼讓舞臺表演能像電影那樣鮮活真實、有生活氣息,“通過這些細節(jié),顧香蘭這個人一下子詳實、豐滿了,那個煙盒斜上角還刻著當時主人的名字,有資訊和溫度在裏邊,顧香蘭生活中的擺件、穿著、接觸的人群、見過的世面,就像一幅畫在我面前展開了”。
“可能觀眾注意不到這些變化,但這兩個真實的古董卻能給我信念感,我希望能讓顧香蘭穿越時空活起來,我希望能做到極致。”説到這,譚卓偏頭笑了笑,“所以戲劇裏面是有小秘密的”。
劇中有一幕戲是顧香蘭的愛慕者王德寶第一次留宿醒來後與顧香蘭的對話,令不少觀眾大呼“扎心”。
——“我覺得和你很近。”(王)
——“每個客人都可以和我這麼近。”(顧)
——“我不是每個客人。”(王)
“有時候很重的話其實是需要輕輕地去説的,表面上看起來是很松的狀態(tài),但實際上內(nèi)心很刺痛。”譚卓説,講“每個客人都可以和我這麼近”時,她特意走動起來,一邊漫不經(jīng)心地拿出煙抽,一邊故作隨意地從口裏飄出了那句“一萬點暴擊”的話,“賴老師第一次表揚了我,説看到了以前沒有的一個顧香蘭”。
“煽情讓觀眾給熱烈掌聲、感動到哭很容易,但是我們都知道好的表演的標準不是讓觀眾哭。比如我要跟伯爵離開的那場戲,面對王德寶的告白,我沒有哭得梨花帶雨,而是克制住了。”在譚卓看來,最好的表演不是完全沉浸其中,而應抽離出來,在理性駕馭下表演,“好的藝術是在理性控制下的美感”。
“演員是一個有趣又強大的職業(yè)”
在參演《如夢之夢》前,譚卓一直活躍在文藝電影圈。2009年因出演《春風沉醉的晚上》,年僅24歲的她入圍第62屆戛納電影節(jié)最佳女主角獎提名。2012年,她主演兼製片的獨立電影《小荷》入圍威尼斯電影節(jié)。今年4月即將上映的劇情片《西小河的夏天》是2017年第22屆釜山電影節(jié)上唯一一部獲獎華語片。
“但舞臺劇和電影很不一樣。電影銀幕那麼大,一個很細微的變化,即使沒有表情,你的眼神變化都會體現(xiàn)出來。”譚卓説,在《如夢》的舞臺上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更多可能性,“以前的表演習慣了要自然、生活化,而戲劇表演更誇張,舞臺調(diào)度更明顯,專注力、舞臺控制力、臺詞功底等等,對演員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入行十年,譚卓試著打破自己“高冷文藝”的標簽,嘗試更多元化的發(fā)展。“今年要上映的《延禧攻略》是我參演的第一部電視劇,飾演驕橫跋扈的一代寵妃,才貌雙全,特愛攀比、愛欺負人的那種。”譚卓笑著説,“演得太爽了”。
電影、話劇、電視劇,跨界歷練讓譚卓對“演員”這一職業(yè)的理解有了很大變化。
“起初不愛説自己是演員,覺得這個職業(yè)很膚淺。”因為參演文藝片居多,早些年認識自己的人很少,譚卓一度謊稱自己沒有工作、“我媽養(yǎng)我”,被人調(diào)侃回應“哦,這工作不錯”。“但後來漸漸發(fā)現(xiàn)演員其實是一個有趣又強大的職業(yè),而且非常專業(yè)。很多人對自己要求非常高,是常人做不到的。”
“中國的影視從業(yè)者成長非常快,能量越來越大,知識儲備越來越豐富,都在朝一個更有品質(zhì)的方向走。”譚卓以《延禧攻略》舉例,“我把片花拿給好萊塢的朋友看,他們覺得很驚訝,質(zhì)感超過很多電影。整部劇的製作和演繹參照了很多歷史資料,美術場景按故宮1:1還原,很多頭飾、點翠都是從博物館借出來的,衣服請故宮繡娘繡制。各方面都在專業(yè)上做了很多努力。”
“我現(xiàn)在覺得遇到演員這個職業(yè),很幸運,很幸福。”
談及未來,譚卓説,文藝片依然是自己不會放棄的領域。“對外,文藝片往往會探討比較嚴肅的話題,我可以用角色代表某一類人群發(fā)聲,引起人們思考,這是我作為電影人的社會責任;對內(nèi),我需要這些東西來警醒我,停下來思考思考,看看我還是不是那個我了,有沒有走偏。”
業(yè)餘時間,譚卓還在北京大學研修西方哲學史課程,並一直在做自己的裝置藝術設計,多次受邀與藝術家楊福東合作拍攝影像作品。“近期的小目標,是來得及趕上4月在上海的藝術展,能把自己的藝術作品送去展出。”(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