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mmmmm"><small id="mmmmm"></small></tr>
    • <noscript id="mmmmm"></noscript>
      <nav id="mmmmm"></nav>
    • <tr id="mmmmm"></tr>
      <nav id="mmmmm"><sup id="mmmmm"></sup></nav>

      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一夲道岛国无码不卡视频,日韩人妻无码bd,亚洲另类无码专区首页

      English

      “敦煌女兒”樊錦詩來臺分享守護敦煌之美

      2019年04月24日 13:21:00來源:新華網(wǎng)

        新華社臺北4月23日電(記者陳思武 劉剛)面對約200名臺灣民眾,81歲的“敦煌女兒”樊錦詩在分享敦煌研究院成立75年來的發(fā)展歷程和成果時,提到最多的詞是“守護”與“平衡”。

        如何在文化遺産保護與旅遊開發(fā)之間取得平衡並達到雙贏?應邀來臺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23日下午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參加敦煌文化講座,與熱愛敦煌文化藝術的臺灣民眾分享敦煌之美與文物保護背後的故事。

        “敦煌文物特別珍貴稀有,又特別脆弱易損,不讓看不行,看壞了更不行!”樊錦詩説,敦煌莫高窟既是不可移動的文物,也是重要的旅遊資源,去年共接待了195萬名遊客,比上年增長145%。

        為了參與這場講座,民眾早早在網(wǎng)上預約報名。臺北故宮博物院還特意將講座場地由地下一樓多媒體室移至面積更大的文會堂,但提供的約200個座位還是在兩天之內(nèi)告罄。

        樊錦詩説,敦煌莫高窟實際是開放文物庫房供遊客參觀。面對蜂擁而至、不斷突破紀錄的遊客數(shù)量,文物保護面臨極大的潛在威脅,但敦煌研究院堅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原則,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係。

        為此,敦煌研究院已將莫高窟遊客日承載量確定為6000人並須提前預約,明確洞窟開放的條件和原則,建立數(shù)字敦煌網(wǎng)站供更多人在網(wǎng)上參觀,實時監(jiān)測每個洞窟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指標,並採取措施加強對洞窟周邊的風沙、氣象和水文等環(huán)境的防護。

        “我們不能因為旅遊而犧牲文物,也不能因保護而將遊客拒之門外。”她説。

        樊錦詩從北大畢業(yè)後一直從事敦煌研究和保護工作,在敦煌一待便是半個世紀。在文化講座上,樊錦詩還與臺灣民眾分享了莫高窟經(jīng)典洞窟及其壁畫等燦爛遺産,並講述了文物所反映的中國古代社會的生活故事。

        西元366年,樂僔法師在莫高窟創(chuàng)建了第一座石窟,後經(jīng)過千年營造,成為中國古代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和重要文化遺産。

        目前,莫高窟保存有735座洞窟、2000多尊造像、4.5萬平方米的壁畫,並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獻和實物,被譽為“世界藝術畫廊”“墻壁上的博物館”“沙漠中的美術館”,是敦煌學重要的研究與保存重鎮(zhèn)。

        此次講座還分別就“敦煌傳奇”和“敦煌文獻的文化魅力與生活時尚”兩個主題,邀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李玉珉與南華大學敦煌學研究中心榮譽主任鄭阿財共同探討敦煌文化、藝術以及其保存與推廣。

        李玉珉説,敦煌研究院成立75年來,正是因為有像常書鴻、段文傑、樊錦詩等一代又一代敦煌人一輩子的守護和研究,才成就了如今的敦煌傳奇。

        在臺期間,樊錦詩還將與臺灣輔仁大學師生進行學術交流,並前往臺灣圖書館與公眾對敦煌石窟中的波斯形象進行分享與解析。

      [責任編輯:馬一娜]

      相關內(nèi)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391 網(wǎng)路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wǎng)動態(tài)|轉(zhuǎn)載申請|聯(lián)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

      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
    • <tr id="mmmmm"><small id="mmmmm"></small></tr>
      • <noscript id="mmmmm"></noscript>
        <nav id="mmmmm"></nav>
      • <tr id="mmmmm"></tr>
        <nav id="mmmmm"><sup id="mmmmm"></sup></nav>